你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
为什么同为黄种人,却一眼能分辨出那些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他们脸上的特征,仿佛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截然不同,这就是大家常说的“ABC脸”。
ABC,泛指在美国成长的华裔,尤其是第二代、第三代之后,这种“美式华人脸”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是在美国出生,只是在那里短暂停留一段时间,面貌就开始向这种典型的“ABC面相”靠拢了。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连周杰伦、刘亦菲这些明星,在美国呆久了,外貌气质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习惯”。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美国制造出了这么多“既奇怪又耐人寻味”的华人面孔?今天,我们就来细细扒一扒。
展开剩余85%首先,从妆容开始说起。所谓的美式华人妆容,根本不是为了让人变美,反而是在迎合西方社会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吊梢眉、高颧骨、塌鼻梁、厚嘴唇,这些特征加上土气甚至书呆子的气质,形成了典型的ABC脸。
拿演员白灵为例,她在去美国前后的妆容对比非常惊人,完全难以接受。中国女生化妆通常为了让眼睛看起来更大,会贴假睫毛、画眼线;而美式华裔女孩的眼妆则像是在刻意把眼睛“堵死”——浓重粗黑的眼线,眼角阴影制造出眯眯眼和死鱼眼的效果,形成一种极具违和感的“洋鬼子仿妆”。
刘亦菲在拍摄迪士尼版《花木兰》时,妆容明显突出了颧骨,眼妆刻意显小,鼻梁更显塌陷。被美国团队操刀后,“神仙姐姐”的仙气荡然无存,反而添了几分俗气。
不仅女性妆容如此,男性也难逃此俗。周杰伦在美国拍摄《青蜂侠》期间,也被美式审美重新“改造”——呆板的锅盖头,抹平面部棱角的妆容,空洞无神的眼神,刻意迎合了“亚洲书呆子”的刻板形象。
这说明,在美国生活,不需要待上几年,只要一踏足,就能被“安排”一副符合刻板印象的面孔。
除了妆容,肤色也是一个大问题。生活在欧美的华裔,往往盲目模仿白人的审美,用深色粉底或者美黑去掩盖原本淡黄的皮肤,结果越描越黑,看起来更显老。
中国自古有“一白遮百丑”的说法。著名模特何穗曾“白到发光”,比白人同事还白皙,结果跑去美黑,国内网友纷纷感叹她被西方审美误导得太深了。
还有一个令人不适的表情特点,就是假笑。美国华裔往往极力模仿白人的笑容,露出16颗牙齿,宣称这是自信和开朗的表现。然而在中国人的眼中,这种笑显得极为不自然,带着讨好和示弱的意味,反而让人感到别扭。
这种诡异的笑容,加上蜡黄或黝黑的肤色,再搭配吊梢眉、高颧骨、塌鼻梁,让人看了忍不住想挥一巴掌。
美国社会几十年来,对这种表情、妆容、肤色的推崇和追捧,把它视为“时尚”,希望华裔华人把这套“脸谱”牢牢烙印在脸上。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表情温和内敛,远没有这种“矫揉造作”。
这种面貌上的差异,不只中国人发现,外国人也看得出来。比如在中国长大的黑人青年,表情神态极具中国特色,初看像是“晒黑的土木老哥”,卢旺达士兵在中国驻扎多年,甚至都练成了“兵马俑式”面容。
西方媒体试图用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语言发音差异来解释这些差异。例如,加拿大《明报》曾分析,西方人高脂肪、高糖分饮食促使人们更活跃外向;而语言上,英语注重唇齿音和舌后音,训练的面部肌肉与中文大不相同,导致面部表情变化。
这些解释听起来有点道理,但真正的核心原因被刻意回避了——那就是美国的文化霸凌。
身处美国的华人,为了迎合主流社会对亚裔的刻板期待,放弃了自己的正常审美。他们拼命试图“和白人一样”,模仿白人的表情和妆容,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陷阱。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非中国人”的面部神态。
而这些华人自身并不觉得有问题,反而认为这就是自信、大方、美丽的象征,因为这被认为是获得白人认可的捷径。
而美国百年来的歧视文化是催化剂。移民二代往往在家中讲中文、吃中餐、过传统节日,但一出门就必须切换成美式装扮,避免被孤立和欺凌。文化认同被剥夺,审美标准被扭曲,华裔形象被强行定义。
例如,2016年23岁的华裔女孩全安琪当选“密歇根州小姐”,成为首位亚裔得主。她的长相在中国审美中并不算美丽,但因为符合西方对亚裔的刻板特征(眯眯眼、高颧骨、厚嘴唇),便能脱颖而出。
美国的种族歧视和文化霸凌早在百年前便根深蒂固。1913年,电影《傅满洲》塑造了阴险狡诈、眯眯眼、留辫子的丑陋中国人形象,成为几代美国人的童年阴影,也成为许多美国人恐惧和排斥中国人的根源。
眯眯眼最初是二战时美国用来侮辱日本人的标签,后来被移植到中国人身上,成为典型的辱华象征。这种侮辱甚至影响到了中东孩子,他们模仿眯眼动作,喊着侮辱口号。
就连迪士尼给亚洲小孩选角,也让人感到尴尬和失望。任何民族都有大眼睛和小眼睛的人,但美国凭借全球影响力,把个别丑陋特征当作整体种族标签,这种种族歧视只有美国人玩得明白。
然而,美国人真的喜欢被这种“规训”面容的华人吗?显然不。
特朗普的发言人曾直言:“所有华人都长得一样。”在他们眼中,无论华人如何讨好或修饰,都不过是取悦他们的工具。
人类对美有基本共识,但美国华裔为迎合白人审美,牺牲了自己的种族尊严,演出着一场虚伪的自嘲闹剧。
审美权的剥夺,是最深刻也最隐秘的奴役。
被剥夺文化认同和审美的华裔,生活在夹缝中,既不能完全融入美国社会,也难以回归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让他们脸上浮现出那张又假又无奈的ABC笑脸,令人心酸叹息。
发布于:福建省天牛宝配资-配资网站推荐-加十倍杠杆炒股-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