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名人堂的多元价值
9月8号的北京时间,篮球名人堂作为这项运动里最尊贵的荣誉之一,它设立的初衷本来就是为了表彰那些对篮球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不管是球员、教练、裁判,还是管理层,甚至是对国际篮球有推动作用的人,名人堂的大门一直都是敞开的。
不过这几年,总有人在质疑“某某人配不上名人堂”,这种声音一直不断。但其实仔细想想,名人堂的本质并不是只看谁得分多、谁拿冠军多,而是要全面反映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多元价值。所以这些质疑,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从篮球诞生到现在已经130多年了,而名人堂是从1959年开始设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400位成员入选。听起来好像挺多,但平均下来每年也就6到7个人。而且要注意的是,名人堂可不是NBA的专属,它是面向全球所有为篮球做出贡献的人的。
国际篮联(FIBA)的数据说,现在全球有超过4.5亿人打篮球,这么大的基数下,名人堂的入选人数其实还挺克制的。已故的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在2014年入选的时候说过一句特别到位的话:“名人堂要记录的是整个篮球运动的全貌,不只是那些得分排行榜上的名字。”
名人堂入选标准
从入选标准来看,名人堂委员会把球员的贡献分成了两个大方向:一个是“球场表现”,另一个是“场外影响”。前者主要是看数据、拿过什么冠军、有没有个人奖项这些能用数字说话的东西;后者呢,就比较软性了,比如有没有推动篮球技术革新、有没有让更多人爱上篮球、或者有没有在文化上对篮球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说2018年进名人堂的雷·阿伦,他职业生涯投进的三分球曾经排历史第一(后来被库里超过了),但评委们也特别看重他把投篮技术变得更科学、更系统的那种开创性工作。再比如2021年进来的本·华莱士,他是个落选秀,但四次拿到最佳防守球员,他重新定义了中锋应该怎么防守,这说明名人堂不是光看数据就能进的。
而且你看国际篮球界的入选者,更能体现出名人堂的包容性。像立陶宛的萨博尼斯,他在NBA的名气可能不算特别高,但他把欧洲那边的中锋打法带到了NBA,这个作用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还有澳大利亚的女将劳伦·杰克逊,她在WNBA拿了三次MVP,同时也在推动大洋洲篮球的发展。中国男篮的名帅钱澄海虽然没在NBA执教过,但他发明的“追着屁股打”这套战术体系,影响了一整代亚洲球员。
正像现在名人堂主席杰里·科朗吉洛说的:“我们找的是那些真正改变了篮球发展轨迹的人,这种改变可能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名人堂新成员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几年名人堂也开始重视那些推动篮球文化传播的人了。比如说2020年,著名解说员马夫·阿尔伯特被选进了名人堂,因为他用声音把篮球的魅力带给了数百万观众;到了2023年,体育画报的资深记者杰克·麦卡卢姆也进去了,他写过的乔丹、伯德这些人的报道,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家对NBA的印象。这些不是运动员的人能进名人堂,说明篮球能有今天这么火,背后真的有很多人默默在努力。
还有2024年,WNBA的创始人之一瓦尔·阿克曼入选的时候说了一句特别到位的话:“名人堂的墙,应该反映出这项运动整个生态系统的样子。”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门槛未降低,标准更严格
关于“门槛降低”的说法,其实数据早就给出了有力的反驳。统计显示,过去十年里,名人堂球员的平均入选时间是8.3年,比二十年前多了2.4年。现在,很多现役球员退役后,平均要被提名四到五次才能最终入选。比如克里斯·韦伯,这位革新大前锋打法的先驱者,就经历了六次提名,直到2021年才成功入选。
名人堂的CEO约翰·多莱瓦也提到,近年来落选率一直稳定在68%左右,说明评选标准反而越来越严格了。那些说“随便谁都能进名人堂”的话,显然跟现实不太对得上。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篮球运动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张。NBA现在有来自40多个国家的球员;女子职业篮球联赛也在12个国家落地;三人篮球进了奥运会之后,更是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这种背景下,名人堂适当扩大选拔范围,其实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025年新修订的章程还专门新增了一个“篮球创新贡献奖”,用来表彰那些在规则、装备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人,这些领域以前往往容易被忽视。
就像乔丹在2023年的颁奖典礼上说的:“名人堂不是神殿,而是一本活着的篮球家谱,它需要不断成长。”
篮球认知的局限性
那些对某些入选者提出的质疑,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大家对篮球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比如说,有人觉得迪瓦茨的数据一般,但没意识到他是第一个把欧洲球员带进NBA的先锋;也有人觉得比尔·沃顿因为伤病太多,职业生涯不够长,但其实他当年在波特兰打出来的团队篮球模式,影响了后来很多球队;还有人根本没注意到凯蒂·史密斯在WNBA推动的三分球革命,只因为女子比赛关注度低。其实名人堂的评审团可不是随便几个人拍拍脑袋就决定的,他们是由24个专业委员会组成的,里面有退役球员、教练、媒体等等各种背景的人,整个评选过程可比球迷们凭感觉说“这个人不行”要严谨多了。
篮球文明的基因图谱
回头看看历史,篮球之所以能从一个在健身房里玩的小众游戏,变成全球第二大运动,全靠很多默默无闻的贡献者,从各个角度去推动它。名人堂墙上那些看起来“不那么主流”的名字——可能是一个发明了挡拆战术的中学教练,也可能是一个设计了第一块防滑地板的工程师,还可能是一个把NBA录像带带到非洲的商人——这些人一起构成了篮球这个文明的基因图谱。已经去世的名人堂成员、传奇解说员奇克·赫恩曾经说过:“评价一个人是不是伟大,有很多标准,而名人堂早就准备好了所有这些标准。”
天牛宝配资-配资网站推荐-加十倍杠杆炒股-开户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